金匮肾气丸女人能吃吗,金匮肾气丸如何吃

女生肾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是一个16岁的少女 。本来应该年轻漂亮的,但是总觉得腰肌总是凉的 。我仍然觉得我的呼吸被抽走了,有时我觉得我没有力气 。我上楼时无法呼吸 。这应该被认为是肾虚 。后来去看中医,发现是肾阳虚 。后来吃了一些金匮肾气丸,现在症状好多了 。
关于肾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六味地黄丸,但其实金匮肾气丸也是非常有名的补肾药物 。今天小苗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

金匮肾气丸女人能吃吗,金匮肾气丸如何吃

文章插图
一、什么是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源于张仲景的 《金匮要略》,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治疗肾脏的处方 。它由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肉桂、附子、泽泻、山茱萸8种方剂组成 。故又称八味参芪丸 。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尿频怕冷、肾虚水肿、小便不利、腰膝酸软以及畏寒肢冷等症状的人群,尤其是肾阳虚所导致的各种病症,,如慢性肾炎、肾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可达到明显效果 。
此外,中医认为,所有肾虚的患者都必然有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但在临床表现上,阳虚和阴虚是有区别的 。因此,肾虚可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 。不要低估字差 。这两者不仅临床表现不同,用药也不同 。肾阴虚患者首选六味地黄丸,肾阴虚患者首选金匮肾气丸 。为什么呢?
金匮肾气丸女人能吃吗,金匮肾气丸如何吃

文章插图
二、肾阳虚首选金匮肾气丸
说到肾虚,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六味地黄丸,但是肾阳虚的病人应该首选金匮肾气丸 。这主要是由于金匮肾气丸含有熟地黄和肉桂 。
肾阳虚常发生于年老体弱者或久病未愈者,过多的家务劳动也会消耗肾阳,导致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中的熟地有滋肾填精的作用,而肉桂长于纳气、引火归元,对下元虚寒或虚阳上越、肾不纳气等都有极佳的效果,同时肉桂有温阳补肾的作用,说,金匮肾气丸之所以成为肾阳虚患者的首选,是因为它含有两个方剂,即生地和肉桂 。
金匮肾气丸女人能吃吗,金匮肾气丸如何吃

文章插图
不过金匮肾气丸虽然好,但并不适合所有人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呢?
三、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宜用金匮肾气丸
科普完金匮肾气丸的疗效后,小苗自然会给大家讲讲它的适应症 。
其实想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吃金匮肾气丸,就看自己是否有肾阳虚的症状 。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谭永珍说,肾阳虚其实是由于肾阳虚衰的一种虚寒症状,会出现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头晕目眩、精神萎靡等表现,面色会因此变白或黑、脉沉弱或阳萎、女性则有宫寒不孕等问题 。。
然而,如果湿热症状比较亢盛的病人则不适合用金匮肾气丸 。
第二,有口干、口苦或是大便干结等症状的湿热症状较为明显的人,不能吃金匮肾气丸 。
同时,金匮肾气丸不适合肾阴不足或虚火炎症的人群 。此外,如果对金匮肾气丸及其成分过敏,金匮肾气丸也应禁用 。
由此可见,金匮肾气丸也应根据辨证使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提到肾阳虚的治疗方子,除了金匮肾气丸之外,很多人会想到济生肾气丸和归附地黄丸 。那么,这三种药物应该如何正确选择呢?
金匮肾气丸女人能吃吗,金匮肾气丸如何吃

文章插图
【金匮肾气丸女人能吃吗,金匮肾气丸如何吃】四、肾阳不足,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如何选?
肾阳虚其实是中医的说法 。治疗肾阳虚的药物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归附地黄丸 。然而,这三种药物虽然可以治疗肾阳虚,但也有区别 。
首先,从济生肾气丸说起 。济生参芪丸由熟地、车前子、丹皮、山茱萸、茯苓、山药、泽泻、牛膝、肉桂、附子等十味方剂组成 。具有温阳行气、利尿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肾阳虚证,不同于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在金匮肾气丸的药方中增加了车前子和牛膝,也因此增强了药物利水消肿的作用,在治疗肾阳不足所导致的肾虚水肿和小便不利时,更有效果 。.
其次,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在温补肾阳方面强于金匮肾气丸,但金匮肾气丸虽然在补肾阳方面较弱,但在行气利水方面却比桂附地黄丸好得多 。地方
以说,桂附地黄丸适用于有肾阳不足且寒象较为明显的人,而金匮肾气丸也适用于肾气不足的人,但更适合治疗寒象不明显且有水肿的肾气不足者 。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金匮肾气丸在治疗肾阳不足方面,的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过,济生肾气丸和桂附地黄丸也有它们各自的优势,此外,肾阳不足也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所以,临床上常配伍多种方剂或通过加减药方以此来治疗不同的肾阳虚证患者 。
由此可见,全面认识金匮肾气丸,才能用对金匮肾气丸,也才能用好金匮肾气丸 。#39健康超能团##清风计划#
参考资料:
[1] 刘长稳.金匮肾气丸[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5:51.
[2] 耿连岐,朱艳.金匮肾气丸从“温补肾阳”到“补益肾气”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17-118.
[3] 曹灵勇,沈祥峰,胡正刚,胡轩明.济生肾气丸临床经验举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4-28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