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水稻返青分蘖期的田间管理

【【水稻】种水稻返青分蘖期的田间管理】
水稻返青分蘖期是指栽秧至拔节孕穗之前的这段时期 。 这个时期是决定穗数 , 并为穗粒发育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 , 田间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水稻发根好 , 返青快 , 分蘖早 , 形成足够壮蘖、防止僵苗 。

【水稻】种水稻返青分蘖期的田间管理

文章插图

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是:
1、科学灌水
为满足水稻生理需水要求 , 要利用水来调节稻株的生长发育 , 达到高产的长势长相 。 返青分蘖期水浆管理应做到“寸水返青”、“薄水促蘖”、“够蘖晒田” 。
1)“寸水返青” 。 因秧苗移栽时根部损伤 , 吸水力弱 , 而叶面蒸腾并未减少 , 容易失去水分平衡 。 如果秧苗淹水过深 , 又容易引起缺氧死苗或延迟返青 , 所以田间保持1寸左右的水层 , 可营造一个比较保温、保湿的温湿环境 , 缓和失水和供水的矛盾 , 以促进新根发生 , 迅速返青活棵 。
2)“薄水促蘖” 。 稻田在分蘖期宜浅水勤灌 , 保持薄层水 。 其作用 , 一是能够满足稻株叶面蒸腾的需要 , 使代谢作用正常进行 , 促进分蘖和叶片的生长;二是能够使稻株基部和土壤接受阳光照射 , 提高土温和水温 , 增加土壤含氧量和有效养分 , 有利于根的生长和分蘖的产生;三是有利于低位蘖芽萌发 , 降低分蘖节位 , 使叶鞘变短 , 分蘖能迅速伸出 , 提早抽穗 , 提高成穗率 。
3)“够蘖晒田” 。 通过田间分蘖动态调查 , 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时 , 及时撤水晒田 。 晒田的主要作用 , 一是更新土壤环境 , 增强根系活力 , 加强微生物的活动;二是控制无效分蘖 , 巩固有效分蘖 , 提高分蘖成穗率;三是有利于壮杆 , 增强抗倒伏力;四是调节长相 , 改善体质 , 减少病虫害 。
2、科学追施分蘖肥
水稻分蘖期是水稻一生中氮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 若肥力不足 , 稻株出叶慢 , 分蘖少 , 根系生长不良 。 所以要科学追施分蘖肥 。 追施分蘖肥要根据稻田土壤肥力状况 , 基肥(中层肥)施用量以及田间稻株的长势长相等等 , 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 , 再决定施与不施 , 施什么肥 , 施多少肥 。 分蘖肥一般在栽后7-10天追施 。 如土壤肥力高 , 基肥(中层肥)施用量足的田块 , 可少施或者不施分蘖肥 。 反之要早施多施分蘖肥 。 分蘖肥用量一般为亩施5-7公斤尿素 。 到分蘖中后期 , 如发现秧苗长势差 , 苗棵发黄 , 有脱肥现象 , 可少量施用调整肥或保蘖肥 , 一般亩施尿素3-5公斤 。 对冷浸坐秋、易发赤枯病的田块 , 除追施速效氮肥外 , 还应增施磷钾肥 , 同时要及时喷施0.2%硫酸锌溶液2-3次 , 7-10天一次 , 防止僵苗 。 总之 , 要通过科学追施分蘖肥 , 确保水稻栽后35天左右 , 最高茎蘖数达到预施指标的80-90%(35-40万) 。
3、中耕除草
水稻中耕除草 , 以前靠人工薅除 , 后来采用化学除草 , 现在大理市为控制农田面源污染 , 保护洱海 , 提出“取消化学除草 , 提倡采用人工薅除” 。 鉴于水稻大面积全面“取消化学除草”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 建议水稻中耕除草 , 可选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 一般在栽后10-15天进行 , 可亩用60%丁草胺100-150ml加10%农得时(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5g,毒土法施用 , 施后保水层3-5厘米一周 , 除草效果较好 , 不仅杀草广而且药效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