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眼睛竟然都有病

本文转自:新民网
年逾天命之后 , 眼花与近视并存 , 配了多次眼镜皆不如意 , 遂出门必带两副 , 一副走路远观用、一副近前视物用 。 倘盛夏时 , 则再须一副近视墨镜随身 。
电器普及的时代 , 人们对视力的保护往往比较疏忽 , 尤其对于青少年的波及 , 使得患近视眼的比例有所递增 。 或有人以为 , 古时没有声光电方面的科技 , 情况会否好一些呢?倒也未必 , 有句话叫“三更灯火五更鸡 , 正是男儿读书时” , 大概是造成古人眼疾的主因 。 因为用作照明的“灯火” , 燃料基本是桐油 , 其散发的烟气对眼部有损害;还有一种动物油脂亦可充燃料 , 成本虽低 , 却更损目力 。 至于“凿壁偷光”之类的苦读场景 , 当然可充励志的事例 , 却分明伤了读书人的眼睛 。 历稽古代一些名士或学人 , 如左丘明、杜钦、郑玄、左思、韩愈、孟郊、刘禹锡、白居易、杨万里、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祝枝山等 , 皆患有不同程度的眼疾 。
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眼睛竟然都有病
此处试举唐宋二例:唐时 , 写过眼疾一类诗文的不乏其人 , 特别是白居易 , 竟有百首之多 。 他在《眼暗》中叹道:“早年勤卷看书苦 , 晚岁悲伤出泪多 。 眼损不知都自取 , 病成方悟疾如何?”照明条件差 , 仍苦读不辍 , 这大概就是当年学子们所处的现实 。 加之情志不畅、子女夭亡等精神打击 , 白居易的眼疾便愈发严重:“散乱空中千片雪 , 蒙笼物上一重纱 。 纵逢晴景如看雾 , 不是春天亦见花 。 ”很明显 , 白居易得的是白内障 。
北宋苏轼有不少抱怨目赤翳障的诗文 , 多写于贬谪期间 。 碍于窘迫的经济状况 , 他无力购买质量较高的灯烛用油 , 故常在照明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写字作诗 , 视物渐而模糊 。 苏轼所患的目赤 , 又称火眼 , 系患者受风热细菌感染 , 眼睛红赤肿痛的一种症状 。 后人在研究他当时的书法时 , 发现团块黏连、布白堵塞、不合笔意的现象时有发生 。 患了这样的眼疾 , 对于书写者而言 , 顺畅流利的书艺表达几无可能 。 所以在收到友人馈赠的精美书品时 , 苏轼不是先夸字好 , 而是先赞对方的视力好 , 想必心中也是充满了羡慕和沮丧 。 元丰八年 , 眼医王彦若以“金针”法为苏轼拔翳成功 , 他立即用诗文表达了重获光明的喜悦 , 而且在书法上也立竿见影 , 不仅能书小字 , 布白也很周详 。 遗憾的是古代的白内障手术没有人工晶体植入 , 也没有现代眼科矫正近视的技术 , 所以几年后苏轼便眼疾复发 。 从目前流传下来的苏书便可看出 , “手术”前后的字还是有所不同的 , 比如书于元祐二年的《祭黄畿道文》(手术后)和书于元祐八年的《太白仙诗卷》(复发后)便存较大差池 , 前者黏连、堵塞少了 , 清晰、空隙多了;后者又故态复萌 , 和术前的《寒食帖》风格类同 。 当然后人品评苏轼书法时 , 常有“尚意不尚法”之说 , 似不可忽略眼疾这一节 。
【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眼睛竟然都有病】南宋诗人叶梦得曾说:“(文人学者)平生用力常数倍于他人 , 安得不敝?”此话用在清乾嘉考据学派身上 , 则愈显贴切 。 这批学者矻矻治学 , 必先详考甄辨、无征不信 , 十分注重微观研究 , 如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所说:“欲读史必先精校书 。 校之未精而遽读 , 恐读亦多误矣 。 ”所以在深研典籍的过程中 , 用眼过度 , 是这批考据学者的共同特点 。 比如 , 《清史稿》提到顾炎武“目生双瞳 , 中白边黑” , 亦有人说他幼患痘症 , 右目为眇 。 乾嘉皖派宗师戴震 , 观书几与面磨 , 入四库馆任编撰时 , 不能不借助西洋的近视镜 。 吴县经学家余萧客博览群书 , 日不足 , 复继之以夜 , 竟至目力亏损 , 不见一物 , 后虽治愈 , 也仅能读大字本 。 江苏元和学者江筠 , 精于《三礼》《三传》之学 , 晚年失明 , 时人称为“盲先生” 。 吴派学者、官员王鸣盛 , 68岁时左眼瞽 , 右眼仅可辨光 。 还有史学大家、方志学奠基人章学诚 , 晚年贫病交迫 , 双目失明 。 一代儒宗钱大昕 , 40岁即双目昏昏 , 50岁后散光严重 , 几步之内 , 不辨人物 。 晚年见客必有人引导 , 才不致认错 。 他吃饭时 , 必从人箸匕 , 方能入口 。 却唯独对于读书 , 犹怀不舍之情 , 每从灯下贴面辨字 。

推荐阅读